發表文章

入夏萋草:紅/白菽草(三葉草,Trifolium pratense)、草甸碎米薺 (Cardamine pratensis)

圖片
April, April, der macht was er will. 四月,四月,為所欲為。 這句話豈不正是德文版的「春天後母面」!在四月晴雨不定偶爾還夾雜雪霰的氣候中,季節性植物的風貌悄悄改變。熊蔥花開、水仙花及風信子凋謝、櫻花葉、木蘭葉日漸繁盛。許多原本在路面上分不清面貌的野草們,也抽出容易辨識的花序,準備在夏季綻放甚至已然綻放,因此又多認識了許多植物。 小野芝麻( Lamium galeobdolon L. ) 圓齒野芝麻 ( Lamium purpureum ) 雖然又辨識出了很多開著花的路邊植物,例如波斯婆婆納、蔥芥、群心菜、、峨參、洋委陵菜等等,也看 到了紫花野芝麻( Rote Taubnessel )、 金黃花色的小野芝麻(Gewöhnliche Goldnessel),但卻都沒有找到明確相應的藥用記載文獻,頂多就是對人體無毒,可以充當食用野菜罷了。 手邊寥寥一書上列入藥用植物的,是正巧今天在草皮上零星發現的紅菽草,以及早春便鋪天蓋地開滿草地,迄今不減雅姿的草甸碎米薺。總算讓入夏的藥草記錄不太孤單了! 在其它物種間一枝獨秀的紅菽草 紅菽草(Wiesen-Klee, Trifolium pratense ),又稱三葉草,另有白花品種,是蠶豆目豆科植物。藥用方式為摘取完整的圓形花朵後置於通風處晾乾。內含有效成分為單寧、多種不同糖苷如酚類、異黃酮。 其單寧成分可用於治療不同種類,包含胃部腹瀉的黏膜發炎 ,亦有將其擠碎用於傷口處理的情形。然而現代醫學對於紅菽草的藥用研究仍相當稀少,因此僅能說是民俗青草療方。然而由於對於人體無害,用作藥草茶十分親善。簡單的配方如下: 四到六朵乾燥紅菽草花朵浸入250ml熱水中靜置十五分鐘,過濾後加入蜂蜜調味。每日飲用二至三杯,連續飲用四至六週,是淨血的建議配方。 參考資料 Pahlow (2015). Das große Buch der Heilpflanzen. S.340-341. 春日橫亙至入夏不絕的草甸碎米薺 十字花目十字花科的草甸碎米薺 (Wiesenshcaumkraut, Cardamine pratensis )在看到花朵時才摘取似乎有點嫌晚了,因為文獻中表示應該在花季剛開始時就將莖葉全株整束採取後,新鮮或晾乾後儲存在避光處使用。其有效成分為...

春夏華樹:歐丁香 (Syringa L.)、西洋接骨木 (Sambucus nigra)

圖片
氣候暖化的影響,許多圖鑑上註解為五六月初夏才盛開的開花植物在四月中旬就迫不及待展現風姿。趕在四月初的復活節連假前去超市補貨,在公車站牌候車返家時,一個老伯伯捧著大把開滿紫色錐狀花序的樹枝,熱情地遞給我(以及停靠站牌的公車駕駛)一束花枒,邀大家一起感受德文名為Flieder的歐丁香芬芳氣息。從此便不由自主地留心杜賓根四郊,果然發現淺紫、紫紅及白色的歐丁香是郊外及園藝常見的樹種。同時也已經迫不及待提早綻放的還有白色傘狀花序的接骨木花,於是就為兩種提早綻放的植物做個記錄吧! 一、歐丁香 Flieder,  Syringa vulgaris 唇形目木犀科喬木或灌木。 是在屬於男性的節日,如五月的父親節作為汽車擺飾或男性隨身裝飾的代表性花朵(可見花季確實是提早了約半個月啊!),香氣淡雅芬芳。這樣的淡雅香氣可是大自然無可取代的獨門配方。因為歐丁香花的香氛根據芳療文獻記載,仍或因提煉成本太高、或尚未能分析所有成分,而能完整保存其香氣的芳香植物之一。也因此不可能在市面上購買到提煉自歐丁香的天然純植物精油,頂多只有化學合成的類香氛。 然而很有趣的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竟然找得到可信度存疑的德文網頁,宣揚歐丁香在芳療學上的效用,宣稱紫色歐丁香及法國歐丁香的芳香油脂有助於鎮靜、產生愉悅感、改善罪惡感。並稱紫色歐丁香的花在植物療法中被用來治療內臟寄生蟲及治療瘧疾。十九世紀時曾以歐丁香治療發燒症狀,但其成效並不穩定(或許因為發燒本身無法對應單一的疾病吧!)。現代的植物療法則以歐丁香治療如皮膚感染、曬傷、輕微抓痕等等皮膚病。 然而,如果歐丁香精油這麼稀少難得,市面上最多只能買到調合油的話,再復以其有療效以其它植物替代的可能性極高,作為藥用植物實在不是一個經濟實惠的選項。 此外須注意的是,歐丁香植株綠色部位及果實亦含有西洋接骨木的黑接骨木苷Sambunigrin,對人體有輕微毒性,可能引起頭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歐丁香的花朵則沒有明顯毒性。坊間建議的配方諸如以歐丁香花朵熬煮的糖漿、或將 歐丁香的花、成熟果實或嫩葉樹皮自然風乾曬乾後調配的藥草茶等等,均是在攝氏八十度左右高溫熬煮約二十分鐘,將其有毒成分蒸發,才對無過敏症狀的大人及兒童適用的食用狀態。 歐丁香糖漿配方 成分:十五束歐丁香花序、三公斤糖、兩公升水、三顆檸檬、六十克檸檬酸。 作法:將花朵平鋪於...

從施瓦本走向全世界:Leonhart Fuchs其人與植物學貢獻

圖片
Fuchs在著作「藥草全書」中的畫像,時年42歲(1543) Fuchs在杜賓根購置的修道院原址, 地面上有書本石雕及姓名紀念磚 趁著在杜賓根唸書時研究藥用植物完全是誤打誤撞,沒想到竟然撞進了一個大寶庫。藥用植物學第一堂課不可免俗會簡短介紹植物療法的歷史發展,老師便提到施瓦本的醫生兼植物學者Leonhart Fuchs(1501-1566)在德國植物療法發展的貢獻。當下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德國歷史教育在地化的又一成功案例,畢竟即使是法學院的課程中,無論是法律史,甚至是一般性的法律概念,即使是來自德國其它各邦的老師都自自然然地援引杜賓根、符騰堡王國乃至巴登符騰堡的在地歷史事件、實務運作狀況,這學期甚至有老師以杜賓根大學第一任校長兼中世紀數學家的名字作為登入課程網頁、下載授課投影片的密碼。 沒想到稍加查詢後才發現,Fuchs確確實實是在德國植物學與植物療法的發展中具有指標性,十七世紀晚期由法國植物學者Charles Plumier發現的倒掛金鐘即命名為Fuchsia以為紀念,並被統一植物學名的植物學者林奈續用,成為今日的正式拉丁學名。算是杜賓根的知名人物與傑出校友吧!他的著作不僅是杜賓根典藏古本之一,他當年生活所在地也在現今杜賓根老城商業區,在這裡生活絕對不會錯過。儘管無緣親眼目睹 2001年其五百年冥誕時杜賓根為他舉辦的特展,但上網查詢資料,認識這位曾與自己站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名人也為時不晚。 Fuchs在修女院側設置的藥草圃, 現今成為書店咖啡廳的外庭 根據維基百科,Fuchs可是巴伐利亞小鎮Wemdingen鎮長之子,在埃爾福特大學學習哲學與自然後,曾返回家鄉開設私塾,但一年即停業。而後再至茵格斯達在人文學及希伯來文大師門下學習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與哲學而取得教學的(碩士)資格,並繼續學習醫學,而在1524年取得醫學博士資格。在慕尼黑行醫一年後,他返回茵格斯達大學教授醫學,1528年因與天主教保守立場有所衝突而轉任Ansbach公爵的主治醫師。1531茵格斯達雖又重新聘任他,但兩年後他又返回Ansbach,並在1535年起受聘於杜賓根大學。任教期間曾七度擔任校長,並將杜賓根老城鬧區的道明會修女院(Nonnenhaus,附近公車站牌仍以此地標命名)購置下來作為家族成員住處。 (謎之音:政治名流出身的高知識份子,人生勝利組無誤!...

春之路:雛菊、三色堇、金錢薄荷、短柄野芝麻

圖片
今年三月均溫據說是破德國歷史的暖春,三月底回到德國立時感受到與月初離開時迥然不同的春天氛圍。在明媚的四月初外出時,路程中總有各種顏色的花葉為伴,心情自然而言比起冬季時開朗不少。不說各家住戶或路面等特意栽培的園藝植物爭奇鬥艷,路面的野草野花也爭相競逐版面。也所幸先前有這樣到處出門走走拍拍,才有辦法在氣候急轉直下,氣溫回到零下飄起細雪的四月中有存圖可以打稿。 今年終於比較認真地辨識生活周邊的植物,趁著開學前這兩週四處走走、拍照、翻閱圖鑑,也一口氣認識不少現在正在開花的植物(沒辦法,花形花色總是最吸引第一目光的特徵)。一般園藝造景用的水仙、鬱金香、風信子、葡萄風信子、美國金鐘連翹、紫木蘭、各種櫻花、李花、薔薇等等不在話下,另還有一些沒有藥用價值(甚至有毒性)的毛茛科黃色小花、酢漿草、小蔓常春花野草也不提,作為藥草學筆記,關注焦點自然是那些有藥用價值的花草。 然而,即使沒有藥用價值,純粹視覺享受已為一大樂事) 回歸正題,依然要針對四種在杜賓根發現蹤跡,並經文獻記載藥用價值的植物:雛菊、三色堇、金錢薄荷與短柄白野芝麻做個簡短的中文筆記。 一、 雛菊 Gänseblümchen ( Bellis perennis ) 草地上隨處可見的雛菊 菊目菊科,和蒲公英應當可以並列德國最常見的春季野草,常常與蒲公英共生鋪滿草坪。花瓣末稍在含苞與初綻時有淺紫紅色為其特徵。全年皆可採集,然有云在六月二十四日聖約翰日前後摘採者療效最佳。採集及使用部位為花葉植株。 葉片含有豐富皂素、單寧、苦素、類黃酮、芳香油脂及少量花黃素Anthoxanthin。儘管現代實證醫學未將雛菊作為藥用,然而其提升整體物質轉換的功能已經證實,而被用於乾燥花草茶中。中世紀施瓦本醫師暨植物學者Leonhart Fuchs即已記載食用雛菊強身健體且有助痛風。同時期之自然觀察家與植物學者Adam Lonitzer則認為將雛菊浸泡為藥酒或整株含根浸泡於雨水中可以治療外傷、護肝、解內熱。現今民俗療法中則用以促進食欲、胃肝膽保健、淨化血液、咳嗽、皮膚病、淤青及挫傷。但須注意少量攝取無害,然大量使用可能出現噁心不適、腹瀉、抽搐等中毒症狀,尤其菊科植物過敏者禁用。另外懷孕婦女亦禁止使用。 Fuchs 所刻製的雛菊全株木版畫彩繪版 (1543) 民俗保健配方: 針對難癒外傷或淤青的藥草茶:兩茶匙雛...

德語區現代植物療法先驅

圖片
這篇文章起因於這個網頁: http://www.welterbe-klostermedizin.de/index.php/blog/302-pioniere-der-phytotherapie 網頁中羅列了數個近代植物醫學的人物以及其重要學術成就,加以延伸查詢相關報導與維基百科後決定留個記錄下來。 Précis de phytothérapie 書影 Henri Leclerc (1870-1955) 在巴黎執業的醫師,在法國醫學期刊之作品難以計數。在1913年首創「植物療法(Phytothrapie)」一詞,並在1922年出版 「植物療法手冊 (Précis de phytothérapie) 」。該書稍後由 Eric Frederick William Powell引進英國及 Rudolf Fritz Weiss 引入德國,其奠定對於自然科學導向的植物醫學與傳統藥草學的分界並帶動歐洲現代植物療法的發展。 Weiss 門生續版的教科書(2016) Rudolf Fritz Weiss (1895-1991) 柏林人。如同前述,其1942出版的著作將植物療法引入德國,被譽為德國植物療法之父,現今已有丹麥文、英文及日文版本。同時修讀醫學與植物博士學程,但因戰間期通貨膨脹,為節省學費僅以醫學論文取得博士學位,植物方面的論著則另在期刊刊登。二戰其間曾有七年受俘於俄國,而在藥物短缺的環境下運用周邊藥草的實務經驗,戰後在漢諾威重新執業後致力於發展學科理論。1985年時杜賓根大學舉行主題為「植物療法作為現代科學」的研討會,並聘任其時年已九十歲的他為藥理生物學顧問,使Weiss打破紀錄成為全德國年紀最高的教員,在此之前他早已是德國聯邦健康署以及專司植物製藥許可的E 委員會中最高齡的成員,同時亦為德國植物療法學會創始人,該學會並以其名設置植物療法獎項名稱。著述超過百計,所獲得的聯邦與邦立獎項亦不計其數。Heinz Schilcher稱自己深受Weiss之著作啟發。 Schilcher 代表作書影 (2016) Heinz Schilcher (1930-2015) 巴伐利亞出身的藥劑師與學者,被譽為「可反覆驗證之植物藥劑品管之父(Vater einer reproduzierbaren Phytopharmaka-Qua...

2004年度藥用植物:胡椒薄荷(辣薄荷) Mentha x piperita

一、藥用植物小檔案: 胡椒薄荷(辣薄荷) Pfefferminze 拉丁學名: Mentha x piperita 生物演化分類: 唇形目  Lippenblütlerartige (Lamiales) 唇形科 Lippenblütler (Lamiaceae) 藥用部位 :乾燥葉片與植株頂端葉枒、蒸餾取得的油脂 採收時間: 一年可多次採收,集中於七到九月,以花季結束前採收最佳 主要成分 :可高達4%芳香油脂(其中50-60%為薄荷醇 Menthol)、可高達4,5%唇形科單寧(如有抗菌作用的迷迭香酸)、苦素、高達17%的類黃酮、胡蘿蔔素、膽鹼、甜菜鹼 療效: (一般):緩解痙攣、消脹氣、緩解疼痛、消炎、促進膽汁分泌及腸道運動、清涼鎮靜 (精油):局部鎮靜止痛(約十五分鐘後生效)、局部冷卻清涼以減緩痛覺、提高血壓以減緩肌肉痙攣、流鼻水、緩和消化道與腸胃疼痛 反作用: 胡椒薄荷油內服時一定要加水稀釋服用,以免對黏膜造成劇烈刺激。薄荷茶及精油均不可長期內服使用,以免過度刺激胃部 交互作用: 由於會阻礙酸性物質,因此並非所有胃部均適用。尤其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灼熱(火燒心)現象不可直接內服胡椒薄荷油或薄荷茶以免促使胃酸加倍分泌而加劇疼痛。膽結石患者在使用胡椒薄荷製劑前應諮詢醫師 適用領域:腸胃疼痛、脹氣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促進食欲、噁心不適、暈車、 頭 痛、肌肉與神經疼痛、消炎 應用型態: 製劑、茶飲、精油、藥浴 二、注意事項 胡椒薄荷精油不可直接使用於嬰幼兒胸腔及臉部,尤其是鼻子附近,因其清涼鎮定成分對嬰幼兒刺激過大,可能導致停止呼吸。 許多中文網路資料將胡椒薄荷與「歐薄荷 (Rossminze/Waldminze,  Mentha longifolia )」混為一談。事實上德國以胡椒薄荷為主要藥用薄荷,Weiss的教科書中另外介紹了三種薄荷:皺葉薄荷(又稱皺葉留蘭香,Krauseminze,  Mentha crispa )、歐薄荷與唇萼薄荷 (Poleiminze,  Mentha pulegium ,又被稱為胡薄荷,中文名稱真的容易令人誤會!)。皺葉薄荷根據書上表示芳香油脂成分與胡椒薄荷並不太相同,但效用與胡椒薄荷沒有太大區別,因此葉片亦可藥用。至於歐薄荷則建議作為藥浴與藥枕等外用,唇萼薄荷則是地...

2005年度藥用植物:夏南瓜(美洲南瓜) Cucurbita pepo

圖片
鄉間在農作物盛產時常見這種無人看顧、良心買賣的貨攤,新鮮飽滿的瓜果自成一景 一、藥用植物小檔案:夏 南瓜 Gartenkürbis 拉丁學名: Cucurbita pepo 生物演化分類: 葫蘆目  Kürbisartige (Cucurbitales)  葫蘆科 Kürbisgewächse (Cucurbitaceae) 藥用部位 :乾燥的成熟種子 採收時間: 九到十二月 主要成分 :(種子)油脂、芳香油脂、蛋白、谷固醇 Sitosterin、氨基酸 Aminosäuren 果膠 Pektine、類固醇 Steroide、生物鹼 Alkaloid、維生素E(生育酚Tocopherol)、鎂、硒等 療效: 促進排尿、緩解攝護腺疼痛、強化免疫力、強化皮膚機能 副作用: 對葫蘆科植物過敏者不得使用 反作用: 無 交互作用: 無 適用領域: 攝護腺腫大及膀胱過動等相關症狀如排尿困難、漏尿、頻尿、夜尿 應用型態: 食用油、萃取製劑 二、注意事項 每日攝取量為500-1000mg 南瓜子萃取物或10g 碎南瓜子。 三、 簡介 原產於墨西哥,經西班牙傳入歐洲,現今已發展為數百種品項的家常蔬果。在民俗療法中已被用以驅逐絛蟲及蛔蟲、催奶、胃部鎮定與導尿。 四、參考資料 Frohn, Birgit (2006). Lexikon der Heilpflanzen und ihrer Wirkstoffe. S.331-333. Grünwald, Jörg u. Jänicke, Christof (2015). Grüne Apotheke. S.290-291. Pahloe, M (2015). Das große Buch der Heilpflanzen. S.202-203. 修道院醫學研究團隊,歷年年度藥用植物列表及介紹: http://welterbe-klostermedizin.de/index.php/arzneipflanzen/arzneipflanze-des-jahres